< >
     
 
产品列表
 
 
     
 
捷丰首页 > 资讯中心 > 全部内容 资讯中心

混流风机的理论说明介绍

混流风机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很多朋友一定想知道混流风机时怎么工作的吧,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混流风机的工作原理。

混流风机主要组成部分有叶轮、机壳、导流片、电动机等其他部件组成,混流风机的风叶采用先进的原材料进行制作,经动平衡校验,超速试验,有极好的工作性能.混流风机的外壳采用方形结构,具有很好的排风效果,压力稳定.混流风机的排风系数比轴流风机高,流量系数比离心风机大,混流风机的使用场合时对通风量要求不是太严格的场合。混流风机还具有外形简便,安装合理的优点。
阅读全文

解决风机的措施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决风机的措施主要原因有哪些?
 (1)尽量使燃油或煤燃烧充分,减少碳黑,适当提高排烟温度和进风温度,避免烟气中的硫在空预器中的结露。
(2)在叶轮进口设置蒸汽吹扫管道,当风机停机时对叶轮进行清扫,保持叶轮清洁,蒸汽压力<=0. 2MPa,温度<=200度.
(3)适时调招动叶开度,防止叶片长时间在一个开度造成结垢,风机停运后动叶应问断地在0-55度活动。
(4)经常检查动叶传动机构,适当加润滑油。
阅读全文

屋顶风机选择五大因素

屋顶风机选择五大因素
第一:屋顶风机的选择首先要注意参数,注意的参数主要是风机型式、材质、风量、全压、效率、噪声和电机功率等。
第二:选择时候要注意管网阻力特性与通风机特性的匹配关系,为了能够使风机稳定运行。应该是使通风机在其最高效率点附近工作,通风机的工作点位于性能曲线中全压峰值点的右侧。
第三:选择屋顶风机时要根据被输送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不同用途的通风机。
第四:对有消声要求的通风系统,应首先选择效率高、叶轮圆周速度低的通风机,且使其在最高效率点附近工作。
第五:选型时,应该考虑管路系统的漏风损失、计算误差,以及通风机实际风量、风压的负偏差,一般采用风量为1.05~1.1,风压为1.10~1.15的安全系数。
阅读全文

风机叶轮的不同设计

为了设计出高效的离心叶轮,科研人员从各种角度来研究气体在叶轮内的流动规律,寻求最佳的叶轮设计方法。最早使用的是一元设计方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一定的理论分析,获得轴流风机各个关键截面气动和结构参数的选择规律。在一元方法使用的初期,可以简单地通过对风机各个关键截面的平均速度计算,确定离心叶轮和蜗壳的关键参数,而且一般叶片型线采用简单的单圆弧成型。这种方法非常粗糙,设计的风机性能需要设计人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有时可以获得性能不错的风机,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设计的通风机效率比较低下。


为了改进,研究人员对叶轮轮盖采用过流断面的概念进行设计,如此设计出来的离心叶轮的轮盖为两段或多段圆弧,这种方法设计的叶轮虽然比一元设计方法效率略有提高,但是该方法设计的风机轮盖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很难用于大型风机和非标风机的生产。


随着数值计算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可以采用更加复杂的方法设计离心通风机叶片。目前已建立了一种采用流线曲率法在叶轮流道的子午面上进行叶轮设计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目前已经推广至工程界,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虽然相关的技术还没达到完善的效果,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轴流风机叶轮的高效性能提到实质性的提升。

阅读全文

如何切换风机和电机?

切换风机和电机的方法:

1、根据风速决定:是选择小发电机并网发电,还是选择大发电机空转,若风速低于8米/秒,则小发电机并网运行且风机运行状态切换到“投入G2”。如果风速高于8米/秒,则选择“空转G1”运行状态。


2、投入G2:小发电机接触器闭合,发电机并网电流由可控硅控制到350A。一旦投入过程完成,可控硅切除,风机切换到“运行G2”状态。


风电投入小发电机发电,如果平均输出功率在某一单位时间内太低,这是小发电机断开且风机切换到“等待重新支转”的状态。如果平均输出功率超过了限定值110KW,则小发电机切除,风机运行状态切换到“G1空转”。


3、G1空转:风机等待风速达到投入大电机的风速,一旦达到这个风速则风机就切换到“投入G1”状态。


4、投入G1: 大发电机的接触接通。发电机的并网电流由可控硅将其限定在350A。投入过程一结束,可控硅切除,风机切换到“运行G1”状态。


5、运行G1:风机的大电机投入发电,如果功率输出在一定的时间内少于限定值80KW,大发电机切除,风机的运行状态切换到“切换G11-G12”状态。

6、切换G1-G2:大发电机的接触器切除小发电机的接触器接通,可控硅将发电机的电流限定到700A,一旦投入过程完成,可控硅切除,风机转为“运转G2”状态。


7、等待再投入:如果小发电机的出力小于限定值,则此运行状态动作。此状态下,小发电机的接触器被切除,如果风速有效,风机就切换到“投入G2”状态,如果风速低于限定值,风机将切换到“空转G2”状态。

阅读全文

离心式送风机轴承座漏油的原因及处理

厂一期送风机为离心式送风机,多年来4台风机叶轮侧轴承座轴封一直存在严重的漏油现象,不仅造成润滑油严重浪费还污染设备和地面;送风机轴承经常处于低油位运行,威胁送风机的安全运行;运行人员不断进行补油,加重了运行人员工作负担。为了解决漏油问题,技术人员想出了多种办法,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多次的改进、试验发现了造成漏油的主要原因:一是送风机运行时叶轮侧轴承座与叶轮间为正压区,风会从机壳与轴套外部的缝隙吹入轴承室将润滑油带出;二是送风机叶轮侧轴承座与叶轮间的轴套存在设计缺陷,长期运行会出现松动的现象,轴套与轴发生碰撞和摩擦造成间隙配合过大,此时风从此间隙进入轴承室将润滑油带出,加大加快了泄漏量。找到泄漏源头之后,采用轴承套内部注胶外部加导流圈的工艺,彻底解决了漏油问题。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

 针对送风机轴承座漏油问题,1999年,应用加装一套负压装置进行改造来消除轴承座漏油。负压抽油装置将油吸入送风机进口风道,虽解决了润滑油漏油污染送风机轴承座和地面问题,但油被抽入送风机,润滑油存积在送风机机壳内造成送风机叶轮污染,润滑油使用量增加,补油更为频繁。

   2002~2005年,通过改进迷宫式密封、安装排气帽、加装机壳毛毡密封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漏油问题。

 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将轴承座上的加油孔盖拧下后有很强的气流从轴承座内流出,气流压力较大,轴承座内润滑油随强气流飞出,用油壶(不用漏斗)往轴承座内补油时,油被气流吹成倒抛物线形飞出。分析认为:正常情况下轴承高速转动,风从机壳与轴套外部的缝隙吹入轴承室,由于轴承座端盖、迷宫密封的阻碍使腔内为微正压,强压气流的产生是由于送风机内的高压风通过轴套与叶轮、轴及轴承内圈间的间隙窜入轴承座所致。 
   轴套对轴承内圈和风机叶轮起轴向定位作用,轴套与轴为间隙配合。长时间运行后轴套发生松动,在轴套上攻丝用定位螺钉对轴套进行固定,短时间内效果很好,但运行不到一个月轴套仍会松动。分析认为:要解决松动必须对配合间隙有牢固的填充物,要解决漏油必须消除送风机往轴承座的窜风问题,然后提出了用高压注胶往轴套与轴之间间隙注胶解决轴套松动窜风;轴套外圈加导流圈改变风向的方法消除轴承漏油。 
    2006年12月小修期间,在1号炉甲乙送风机轴套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沿圆周均匀的钻4个<EM>Φ</EM>7的通孔,然后攻M10的螺纹。用高压注胶枪分3次对称、均匀地往轴套与轴之间的间隙内注固态胶,分3次对称注胶的目的是防止轴套偏斜造成轴套与轴承和送风机机壳间摩擦,在距机壳5cm的轴套上焊接导流圈。

结论
  改造后经过1年多时间的运行观察,轴承座未出现漏油,轴套定位良好,未发生松动。改造有效地消除了轴套与轴及风机叶轮和轴承内圈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消除了漏油,轴承在正常润滑条件下工作,有效地防止了轴承烧坏和火灾事故,保障了送风机和机组的安全运行,节省了润滑油,消除了风道振动,降低了噪声,减轻了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阅读全文

如何提高离心通风机叶轮性能?

  离心式通风机作为流体机械的一种重要类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是主要的耗能机械之一,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过程表明:提高离心通风机叶轮设计水平,是提高离心通风机效率、扩大其工况范围的关键。本文将从离心通风机叶轮的设计和利用边界层控制技术提高离心通风机叶轮性能这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提出的提高离心通风机性能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离心通风机叶轮的设计方法简述
     如何设计高效、工艺简单的离心通风机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主要问题,设计高效叶轮叶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叶轮是风机的核心气动部件,叶轮内部流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机的性能和效率。因此国内外学者为了了解叶轮内部的真实流动状况,改进叶轮设计以提高叶轮的性能和效率,作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设计出高效的离心叶轮, 科研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来研究气体在叶轮内的流动规律, 寻求最佳的叶轮设计方法。最早使用的是一元设计方法[1],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一定的理论分析,获得离心通风机各个关键截面气动和结构参数的选择规律。在一元方法使用的初期,可以简单地通过对风机各个关键截面的平均速度计算,确定离心叶轮和蜗壳的关键参数,而且一般叶片型线采用简单的单圆弧成型。这种方法非常粗糙,设计的风机性能需要设计人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有时可以获得性能不错的风机,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设计的通风机效率低下。为了改进,研究人员对叶轮轮盖的子午面型线采用过流断面的概念进行设计[2-3] ,如此设计出来的离心叶轮的轮盖为两段或多段圆弧,这种方法设计的叶轮虽然比前一种一元设计方法效率略有提高,但是该方法设计的风机轮盖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很难用于大型风机和非标风机的生产。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叶片设计,对于二元叶片的改进方法主要为采用等减速方法和等扩张度方法等[4],还有采用给定叶轮内相对速度W沿平均流线m分布[5]的方法。等减速方法从损失的角度考虑,气流相对速度在叶轮流道内的流动过程中以同一速率均匀变化,能减少流动损失,进而提高叶轮效率;等扩张度方法是为了避免局部
地区过大的扩张角而提出的方法。给定的叶轮内相对速度W沿平均流线m的分布是通过控制相对平均流速沿流线m的变化规律,通过简单几何关系,就可以得到叶片型线沿半径的分布。以上方法虽然简单,但也需要比较复杂的数值计算。
   随着数值计算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可以采用更加复杂的方法设计离心通风机叶片。苗水淼等运用“全可控涡”概念[6],建立了一种采用流线曲率法在叶轮流道的子午面上进行叶轮设计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目前已经推广至工程界,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7]。但是此方法中决定叶轮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即如何给出子午流面上叶片涡的合理分布。这一方面需要具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结果不断改进以符合叶片涡的分布规律,以期最终设计出高效率的叶轮机械。对于整个子午面上可控涡的确定,可以采用rCu沿轮盘、轮盖的给定,可以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确定rCu在整个子午面上的分布[8-9],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确定可控涡的分布[10],也有利用给定叶片载荷法[11]设计离心通风机的叶片。以上方法都是采用流线曲率法,设计出的是三元离心叶片,对于二元离心通风机叶片还不能直接应用。但数值计算显示,离心通风机的二元叶片内部流动的结构是更复杂的三维流动。因此,如何利用三维流场计算方法进一步来设计高效二元离心叶轮是提高离心通风机设计技术的关键。
   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粘性流场计算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据此,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近似模型方法。该方法是针对在工程中完全采用随机类优化方法寻优时计算量过大的问题,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出的一种计算量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设计准确性的方法。在近似模型方法应用于叶轮机械气动优化设计方面,国内外研究者们已经做了相当一部分工作[12-14] ,其中以响应面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居多。如何有效地将近似模型方法应用于多学科、多工况的优化问题,并用较少的设计参数覆盖更大的实际设计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007年,席光等提出了近似模型方法在叶轮机械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5]。近似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包括: (1)选择试验设计方法并布置样本点,在样本点上产生设计变量和设计目标对应的样本数据;(2)选择模型函数来表示上面的样本数据;(3)选择某种方法,用上面的模型函数拟合样本数据,建立近似模型。以上每一步选择不同的方法或者模型,就相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近似模型方法。该方法不仅有利于更准确地洞察设计量和设计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且用近似模型来取代计算费时的评估目标函数的计算分析程序,可以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快速的空间探测分析工具,降低了计算成本。在气动优化设计过程中,用该模型取代耗时的高精度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可以加速设计过程 ,降低设计成本。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的近似模型方法,有效地平衡了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的叶轮机械气动优化设计中计算成本和计算精度这一对矛盾。该近似模型方法在试验设计方法基础上,将响应面方法、Kriging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叶轮机械部件的优化设计中,在离心压缩机叶片扩压器、叶轮和混流泵叶轮设计等问题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目前,席光课题组已经建立了离心压缩机部件及水泵叶轮的优化设计系统,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李景银等在近似模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离心叶轮流道的相对平均速度优化设计方法[16],将近似模型方法较早的应用于离心通风机叶轮设计。该方法通过给出流道内气流平均速度沿平均流线的设计分布,设计出一组离心风机参数,根据正交性准则,在充分考虑影响叶轮效率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优化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并结合基于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的数值模拟,最终成功开发了与全国推广产品9-19同样设计参数和叶轮大小的离心通风机模型,计算全压效率提高了4%以上。该方法简单易行、合理可靠,得到了很高的设计开发效率。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设计方法的不断提高,对于降低叶轮气动损失、改善叶轮气动性能的措施,提高离心风机效率的研究,将会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改善离心通风机内叶轮流动的方法
   叶轮是离心风机的心脏,离心风机叶轮的内部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逆压过程,叶轮的高速旋转和叶道复杂几何形状都使其内部流动变成了非常复杂的三维湍流流动。由于压差,叶片通道内一般会存在叶片压力面向吸力面的二次流动,同时由于气流90°转弯,导致轮盘压力大于轮盖压力也形成了二次流,这一般会导致叶轮的轮盖和叶片吸力面区域出现低速区甚至分离,形成射流—尾迹结构[17]。由于射流—尾迹结构的存在,导致离心风机效率下降,噪声增大。为了改善离心叶轮内部的流动状况,提高叶轮效率,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采用边界层控制方式提高离心叶轮性能,这也是近年的热点研究方向。
    2007年,刘小民等人采用边界层主动控制技术在压缩机进气段选择性布置涡流发生器,从而改变叶轮进口处流场, 通过数值计算对不同配置参数下离心压缩机性能进行对比分析[18]。该文章对涡流发生器应用于离心叶轮内流动控制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和研究, 通过数值分析表明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改善叶轮内部流动, 达到提高叶轮性能的效果。但是该主动控制技术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外加控制设备和能量,对要求经济耐用的离心通风机产品不具有竞争力。
    采用边界层控制方式提高离心叶轮性能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自适应边界层控制技术。1999年,黄东涛等人提出了离心通风机叶轮设计中采用长短叶片开缝方法[19-20],该方法采用的串列叶栅技术,综合了长短叶片和边界层吹气两种技术的优点,利用边界层吹气技术抑制边界层的增长,提高效率,而且试验结果表明[20],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和大流量下的风机效率,但对小流量效果不明显。文献[21]用此思想解决了离心叶轮内部积灰的问题。虽然串列叶栅技术在离心压缩机叶轮[20]内没有获得效率提高的效果,但从文献内容看,估计是由于该文作者主要研究的是串联叶片的相位效应,而没有研究串联叶片的径向位置的变化影响导致的。
   理论和试验都表明,离心叶轮的射流尾迹结构随着流量减小更加强烈,而且小流量时,尾迹处于吸力面,设计流量时,尾迹处于吸力面和轮盖交界处。为了提高设计和小流量离心通风机效率,2008年,田华等人提出了叶片开缝技术[22],该技术提出在叶轮轮盖与叶片之间叶片尾部处开缝,引用叶片压力面侧的高压气体吹除吸力面侧的低速尾迹区,直接给叶轮内的低速流体提供能量。最终得到在设计流量和小流量情况下,叶轮开缝后叶片表面分离区域减小,整个流道速度和叶轮内部相对速度分布更加均匀,且最大绝对速度明显减小的结果。这种方法改善了叶轮内部流场的流动状况,达到了提高离心叶轮性能和整机性能的效果,而且所形成的射流可以吹除叶片吸力面的积灰,有利于叶轮在气固两相流中工作。
   2008年,李景银等人提出在离心风机轮盖上靠近叶片吸力面处开孔的方法[23],利用蜗壳内的高压气体产生射流,从而直接给叶轮内的低速或分离流体提供能量,以减弱由叶轮内二次流所导致的射流-尾迹结构,并可用于消除或解决部分负荷时,常发生的离心叶轮的积灰问题。通过对离心风机整机的数值试验,发现轮盖开孔后,在设计点附近的风机压力提高了约2%,效率提高了1%以上,小流量时压力提高了1.5%,效率提高了2.1%。在设计流量和小流量时,由于轮盖开孔形成的射流,可以明显改善叶轮出口的分离流动,减小低速区域,降低叶轮出口处的最高速度和速度梯度,从而减弱了离心叶轮出口处的射流—尾迹结构。此外,沿叶片表面流动分离区域减小,压力增加更有规律。轮盖开孔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流量和小流量下的闭式离心叶轮性能和整机性能,如果结合离心叶轮串列叶栅自适应边界层控制技术,有可能全面提高离心叶轮性能。
3  结论
    综上所述, 近年来对离心通风机叶轮内部流动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 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 对离心通风机叶轮内部流动的研究仍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可在如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1)如何将近似模型方法在通风机方面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合已有的叶片设计技术,探索更加高效快速的优化设计方法;
(2)如何将串列叶栅、轮盖开孔和叶片开缝等离心叶轮自适应边界层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在全工况范围内改善离心通风机叶轮的性能,提高离心风机的效率;
(3)考虑非定常特性的设计方法研究。目前,研究离心通风机叶轮内部的流动均仍以定常计算为主,随着动态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发展, 人们对于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非定常现象及其机理将越来越清楚, 将非定常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阅读全文

 

 
   第 26 页      共 27187  转到:第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资讯中心 | 资质证书 | 服务承诺 | 风机技术 | 产品应用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12 www.zjjffj.com   浙江捷丰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浙ICP备12042463号-1  技术支持:大成网络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335号


主营:混流风机,排烟风机,屋顶风机,风机箱,诱导风机,边墙风机